AGV(自动导引车)通宵作业的实施,依赖于传感器技术、路径规划算法、智能调度系统、无线充电技术及安全机制的协同运作,具体实施方式如下:
多传感器融合
AGV通过激光雷达、3D视觉摄像头、惯性测量单元(IMU)等传感器,实时构建三维环境模型,识别货架、障碍物及动态物体(如工人、其他AGV)。
激光雷达:提供高精度距离测量,构建环境地图。
视觉摄像头:识别颜色、形状等特征,辅助定位与避障。
IMU:监测AGV的姿态与加速度,确保行驶稳定性。
导航方式选择
激光SLAM导航:无需预设轨道,通过激光扫描环境实时定位,适应动态变化。
二维码/磁条导航:在固定路径场景中,通过地面标记实现高精度定位,成本较低。
混合导航:结合激光SLAM与二维码,兼顾灵活性与稳定性。

全局路径规划
在任务开始前,基于已知地图(如货架位置、通道宽度),使用A*算法、Dijkstra算法等计算理论最优路径,确保行驶距离最短。
局部路径规划
行驶过程中,通过动态窗口法(DWA)、人工势场法等实时避障,应对突发障碍物(如临时堆放的货物)。
动态窗口法:根据AGV的速度、加速度限制,在可行区域内选择最优路径。
人工势场法:将障碍物视为“斥力场”,目标点视为“引力场”,引导AGV绕行。
任务分配策略
先到先得(FIFO):按任务请求顺序分配AGV,适用于任务量稳定的场景。
竞价分配:AGV根据电量、位置、负载能力“竞标”,调度系统选择最优者,避免低效竞争。
就近原则:优先派遣离任务点最近的AGV,提升响应速度。
交通管理机制
路径冲突消除:调度系统实时监测AGV位置,提前调整路径或让AGV等待,避免碰撞。
优先级设置:为紧急任务(如加急订单)的AGV设置最高优先级,确保关键任务优先完成。
蚁群算法:模仿蚂蚁觅食行为,AGV共享路径信息,自动选择畅通路线,避免“扎堆”。
低电量回充
AGV电量低于阈值时,自动规划路径至充电站,充电完成后继续作业。
传统有线充电:需人工插拔,效率较低。
无线充电:通过磁场共振实现能量传输,AGV可边运行边短暂停靠充电,消除人工干预。
工业级无线快充
磁耦合谐振技术:充电电流达200安培以上,传输效率超93%,部分场景下充电速度超越有线充电。
防水防爆设计:适应高湿、高盐雾等恶劣环境,确保充电过程零火花,杜绝安全隐患。
货架倾斜传感器
货架安装倾斜传感器,当AGV靠近时检测货架稳定性,避免碰撞导致货物倾倒。
红外线传感器
检测AGV附近的障碍物,即使光线不足也能精准识别,确保夜间安全行驶。
紧急停止功能
操作人员可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手动控制AGV,紧急情况下自动停止,远程恢复任务。
电商仓库
AGV通宵处理夜间订单,通过激光导航与智能调度,实现货架到分拣区的无缝搬运,订单处理量提升50%,错发率降至0.05%。
黑灯工地
AGV与智能施工电梯协同,夜间搬运加气砖、填缝剂等物料。施工电梯搭载AI摄像头与运控系统,为AGV自动开门,实现24小时无人化作业。
制造工厂
AGV在不同工作站间运输原材料、在制品和成品,通过多车协同与路径优化,减少空驶率,提升生产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