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AGV避障区域发生阻塞时,需通过快速响应、智能决策、协同处理三阶段流程,结合技术手段与管理策略,确保安全恢复通行并最小化对生产的影响。以下是具体处理步骤及关键措施:
多级阻塞检测机制
本地报警:AGV本体鸣笛或闪烁警示灯,提醒周围人员注意。
远程报警:通过5G/Wi-Fi将阻塞信息(时间、位置、AGV编号)上传至中央调度系统(RCS),并推送至管理员手机/平板。
区域广播:在阻塞区域附近的扬声器播放语音提示(如“AGV路径阻塞,请立即清理”)。
传感器实时监测:AGV通过激光雷达、超声波传感器、视觉摄像头等实时检测前方障碍物,结合SLAM(同步定位与建图)技术更新地图,标记阻塞位置。
系统联动报警:当AGV因阻塞停滞超过设定时间(如5秒)或距离障碍物过近(如≤0.5米)时,自动触发以下报警:
阻塞类型分类
动态阻塞:由移动障碍物(如工人、叉车)引起,需预测其运动轨迹。
静态阻塞:由固定障碍物(如倾倒的货物、故障设备)引起,需评估移除难度。
系统级阻塞:多台AGV因路径冲突或调度错误导致连锁阻塞,需全局协调。

AGV自主避让
减速+绕行:AGV降低速度至安全值(如0.3m/s),通过激光雷达和视觉识别预测工人运动方向,选择最短绕行路径(如向右侧偏移0.8米)。
紧急停止:若工人突然停止或反向移动,AGV立即触发急停(制动距离≤0.2米),避免碰撞。
人员行为干预
AR眼镜引导:若工人佩戴AR眼镜,系统通过眼镜投影箭头或文字提示(如“向左移动,避开AGV”)。
语音交互:AGV通过车载扬声器播放语音指令(如“请立即离开行驶区域”),或与管理员通话请求协助。
系统级调整
任务重分配:RCS将阻塞AGV的任务转移至其他空闲AGV,避免任务延误。
路径热力图更新:标记该区域为“高风险区”,后续调度时优先分配给避障能力更强的AGV(如配备更密集传感器的型号)。
自动清障尝试
小型障碍物:若障碍物尺寸≤AGV底盘高度(如工具箱、纸箱),AGV通过机械臂或推板自动移除。
大型障碍物:若障碍物超限(如货架倾倒),AGV后退至安全距离(如1米),并标记为“需人工处理”。
协同清障流程
召唤清障机器人:RCS调度专用清障AGV(如配备机械臂和吸盘的型号)前往现场,通过视觉识别抓取障碍物并搬运至临时存放区。
人工辅助:若清障机器人无法处理(如液体泄漏),系统通知附近工人携带专用工具(如防化手套、吸油毡)前往清理。
路径恢复验证
传感器二次检测:清障完成后,AGV重新扫描路径,确认无残留障碍物后恢复行驶。
模拟通行测试:RCS在虚拟环境中模拟AGV通过该路径,验证无碰撞风险后再开放实际通行。
全局调度优化
优先级重置:RCS重新分配任务优先级(如紧急补料任务设为最高级),暂停低优先级任务(如非生产性搬运)。
路径分流:将部分AGV调度至备用路径(如环形绕行路线),分散流量压力。
车队协同控制
V2V通信协调:停滞AGV通过车与车通信共享位置和速度信息,按顺序依次启动(如每台AGV间隔2秒启动),避免追尾。
领航车模式:指定一台AGV作为“领航车”,其他AGV跟随其路径和速度,减少决策冲突。
人工干预兜底
远程手动控制:管理员通过监控大屏或平板,手动拖拽AGV图标调整路径,或直接控制其移动(如绕过拥堵点)。
现场指挥:派遣操作员到阻塞区域,使用遥控器或手势识别设备(如Kinect)引导AGV通行。
人员角色分工
现场安全员:负责疏散阻塞区域人员,设置警戒线,防止二次事故。
技术维护员:检查AGV传感器和机械结构是否损坏,修复故障后重启系统。
调度协调员:在RCS中调整任务分配和路径规划,监控全局运行状态。
货物管理措施
临时存放区:在阻塞区域附近设置临时货物存放区,快速转移倾倒或错放的货物。
标准化包装:强制使用防倾倒托盘(如带围栏的塑料托盘),减少货物滑落风险。
数据记录与分析
阻塞事件日志:记录每次阻塞的时间、位置、类型、处理时长、责任人等信息。
根因分析报告:通过5Why分析法(如“为什么货物会倾倒?→托盘未固定→包装流程缺失检查环节”)找出根本原因,制定改进措施(如增加包装检查工序)。
场景:AGV在运输线路板时,因工人搬运货架时未注意路径,导致货架倾倒阻塞通道。
处理步骤:
安全员设置警戒线,技术员检查AGV无损坏后重启。
调度员召唤清障AGV,用机械臂抓取货架并搬运至临时存放区。
AGV检测:激光雷达识别到货架倾倒,立即急停并上传报警信息至RCS。
系统响应:RCS标记阻塞区域,暂停该路径所有AGV任务,并通知附近安全员。
清障作业:
路径恢复:AGV重新扫描路径,确认无障碍后恢复行驶,RCS优化后续任务分配避开该区域。
效果:
阻塞处理时间从平均15分钟缩短至3分钟,生产中断损失减少80%。
通过根因分析,工厂在货架搬运流程中增加“路径检查”环节,后续阻塞事件发生率降低95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