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GV(自动导引车)的驱动系统是其实现精准移动和任务执行的核心,其工作原理融合了动力传输、转向控制、速度调节及安全保障等技术。以下从系统组成、工作原理、控制方式及关键技术四个方面详细解析:
动力源
电机:通常采用直流电机(DC)或交流电机(AC),其中无刷直流电机(BLDC)因效率高、维护少成为主流选择。
减速器:通过齿轮减速降低电机转速,同时增大扭矩,以适应AGV的负载需求。
驱动轮:直接接触地面,通过摩擦力推动AGV移动,部分车型配备差速驱动或全向轮(如麦克纳姆轮)实现灵活转向。
转向机构
舵轮驱动:驱动轮与转向轮一体化设计,通过电机同时控制前进和转向(常见于单舵轮AGV)。
差速驱动:通过左右驱动轮的转速差实现转向(如双轮差速AGV),无需独立转向电机。
全向轮:采用特殊轮体结构(如麦克纳姆轮),通过组合运动实现平面内任意方向移动。
制动系统
电磁制动器:断电时自动抱闸,防止AGV滑行,确保停车精度。
再生制动:部分高端AGV利用电机反电动势回收能量,延长电池续航。
传动部件
链条/皮带:传递动力至驱动轮,需定期张紧以避免打滑。
联轴器:连接电机与减速器,补偿安装误差。
动力传输流程
舵轮车型:转向电机驱动舵轮偏转,改变行进方向。
差速车型:通过左右轮转速差实现转向(如左轮快、右轮慢时向右转向)。
电机启动:控制器接收调度系统指令,向电机发送PWM信号,调节电压/电流控制转速。
减速增扭:电机输出经减速器降低转速,同时扭矩放大(如减速比10:1时,扭矩提升10倍)。
驱动轮旋转:动力通过链条/皮带传递至驱动轮,推动AGV移动。
转向控制:
速度与方向调节
闭环控制:编码器实时反馈电机转速,控制器动态调整PWM信号,实现速度闭环控制(误差通常<1%)。
转向平滑性:采用S曲线加减速算法,避免急停急启导致的货物晃动或机械冲击。

中央控制器(MCU)
接收上位机(调度系统)的任务指令(如目标位置、速度)。
解析导航数据(如激光反射板坐标、磁条位置),计算最优路径。
根据路径规划生成驱动指令(转速、转向角)。
分布式控制架构
主从控制:主控制器负责全局调度,从控制器(如驱动器)独立控制电机、转向等子系统。
CAN总线通信:实现控制器与电机、传感器间的高速数据传输(速率可达1Mbps),抗干扰能力强。
安全控制逻辑
急停优先级:任何安全传感器(如防撞条、激光扫描仪)触发时,立即切断电机电源并抱闸。
故障自诊断:监测电机温度、电流异常,通过HMI(人机界面)报警并记录故障码。
差速驱动技术
原理:通过左右轮转速差实现转向,无需独立转向机构,结构简单。
应用场景:轻载AGV(如潜伏式、搬运式),转弯半径小(可实现零半径转向)。
局限性:高速时易打滑,需配合编码器实现差速补偿。
全向移动技术
麦克纳姆轮:轮体表面倾斜分布辊子,通过组合运动实现平面内任意方向移动(如侧移、斜行)。
控制算法:需实时解算各轮转速,对控制器算力要求较高。
优势:狭窄空间内灵活避障,适合复杂路径规划。
伺服驱动技术
高精度控制:采用伺服电机+编码器闭环控制,定位精度可达±0.1mm。
动态响应:扭矩响应时间<10ms,适应频繁启停场景(如分拣系统)。
任务接收:AGV接收“从A点搬运货物至B点”指令。
路径规划:根据地图数据规划最优路径(如避开障碍物区域)。
动力输出:
电机启动,减速器增扭,驱动轮旋转。
舵轮偏转至目标方向(或差速调整左右轮转速)。
动态调整:
激光导航实时修正位置偏差(如±5mm内)。
编码器反馈速度,控制器动态调整PWM信号。
任务完成:到达B点后,电磁制动器抱闸,AGV停止。
定期润滑:对链条、轴承等部件涂抹专用润滑脂,减少磨损。
参数校准:每季度校准编码器零点,避免累计误差导致定位偏差。
负载测试:定期满载运行测试,验证驱动系统稳定性。
软件升级:更新驱动器固件,优化控制算法(如改进加减速曲线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