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GV(自动导引车)的精准定位技术主要通过激光导航、视觉导航、多传感器融合、SLAM算法、惯性导航及外部定位辅助实现,结合路径规划与实时避障确保定位精度。以下是具体实现方式:
激光雷达扫描
AGV搭载激光雷达,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信号,测量与周围物体的距离。激光雷达以高频率旋转(如每秒数十次),获取360°的二维或三维点云数据,形成环境的数字地图。
示例:联核科技无人叉车通过激光雷达扫描厂房环境,构建3D地图,实现±5mm的定位精度。
SLAM(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)
初始建图:AGV首次运行时,激光雷达扫描环境,记录静态特征点(如墙壁、柱子、设备位置),生成初始地图。
实时定位:运行过程中,激光雷达持续扫描环境,将实时点云数据与预先构建的地图匹配,通过算法计算AGV的当前位置和姿态。
动态调整:结合路径规划算法,AGV根据任务需求和实时环境信息(如障碍物)动态调整行驶路径。
优势
无需地面设施:无需铺设磁条、二维码等物理标识,路径可灵活调整。
适应复杂环境:能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稳定运行,如人员走动、设备移动等场景。
图像采集与处理
AGV搭载摄像头,捕捉周围环境图像,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识别物体、路标、货物信息等。
示例:在医药分拣中,视觉导航可辅助AGV识别货架上的药品标签,确保拣选准确性。
特征点匹配
将实时采集的图像与预先存储的环境特征点(如特定标记、货物轮廓)匹配,确定AGV的位置和方向。
优势
环境适应性强:可识别复杂场景,如光照变化、部分遮挡等。
成本较低:相比激光雷达,摄像头硬件成本更低。
AGV通常集成多种传感器,构建高精度感知网络:
激光雷达:测量距离,构建环境地图。
红外传感器:通过红外线反射判断AGV与货物的距离,实现高精度定位。
示例:AGV到达目的地后,车身挡住红外线,触发控制信号,完成精准停靠。
超声波传感器:检测障碍物,辅助避障。
惯性测量单元(IMU):结合加速度计和陀螺仪,监测AGV的运动状态(如速度、方向),辅助定位与路径校正。
全局路径规划
基于环境地图和任务需求,计算最优路径(如最短距离、最少转弯)。
算法:A*算法、Dijkstra算法等。
局部路径规划
实时检测前方障碍物,通过算法(如动态窗口法)计算避障路径,确保安全行驶。
示例:AGV在医药仓库中遇到临时堆放的货物时,自动调整路径绕行。
RFID技术
在货物或货架上安装RFID标签,AGV通过读取标签确认目标位置,实现智能化搬运。
示例:在医药分拣中,RFID可辅助AGV快速定位药品存储位置。
UWB(超宽带)定位
利用一组固定的基站对AGV进行高精度定位,精度可达厘米级,适用于精密任务。
工作原理
通过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等惯性测量单元,积分运算推算AGV的位置和姿态。
优势:自主性高,不受外界环境影响。
局限:存在积分误差,长时间运行后精度下降,通常与其他导航方式结合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