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精度地图与路径规划是AGV(自动导引车)实现±5mm级定位精度和毫米级路径跟踪的核心技术,其原理涉及地图构建、环境感知、路径生成与动态优化等多个环节。以下从技术架构、关键算法、实现流程三个维度展开详细解析:
高精度地图是AGV的“环境记忆库”,通过毫米级建模将物理空间转化为可计算的数字模型,为路径规划提供基础数据。其构建原理可分为静态地图建模与动态地图更新两部分:
数据采集技术:
激光雷达(LiDAR):通过发射激光脉冲并测量反射时间,生成高密度点云数据(点间距≤10mm),可精准捕捉货架、墙壁、柱子等静态障碍物的轮廓与位置。
三维结构光扫描:利用投影仪投射结构光图案,通过摄像头捕捉变形后的图案,计算物体表面三维坐标,适用于复杂结构(如货架层板、机械臂工作区)的精细化建模。
视觉SLAM(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):结合摄像头与IMU(惯性测量单元),通过特征点匹配(如二维码、反光板)实现环境建模,成本较低但需预先布置标志物。
地图表示方法:
栅格地图(Occupancy Grid Map):将环境划分为若干小栅格(如5mm×5mm),每个栅格标记为“占用”或“空闲”,适用于简单场景的快速路径规划。
拓扑地图(Topological Map):用节点(关键位置,如货架、充电区)和边(连接路径)表示环境,存储空间小但精度较低,常与栅格地图结合使用。
特征地图(Feature Map):提取环境中的几何特征(如直线、角点、圆弧)作为地图元素,通过特征匹配实现定位,计算量小但需预处理环境。
精度控制技术:
闭环检测(Loop Closure Detection):通过比较当前扫描数据与历史地图,识别重复区域并修正累积误差,确保地图全局一致性。
多传感器融合校准:对激光雷达、摄像头、IMU等传感器进行空间与时间同步校准,消除不同传感器数据间的偏差,提升地图拼接精度。
实时感知与更新:
动态障碍物标记:通过激光雷达或摄像头实时检测移动物体(如人员、其他AGV),在地图中标记为“临时占用”,避免路径规划时碰撞。
环境变化检测:利用深度学习算法(如YOLO、SSD)识别货架移位、通道堵塞等动态变化,自动更新地图数据。
多AGV协同地图维护:
中央服务器集中管理:所有AGV将感知数据上传至中央服务器,由服务器统一更新地图并下发至各AGV,确保地图一致性。
分布式地图融合:各AGV独立维护局部地图,通过通信协议交换数据并融合为全局地图,适用于大规模仓库场景。

路径规划是AGV根据高精度地图和任务需求,生成一条安全、高效、无碰撞的行驶轨迹的过程。其原理可分为全局路径规划与局部路径规划两层:
输入数据:
高精度地图(静态障碍物、关键节点位置)。
任务信息(起点、终点、任务优先级)。
AGV状态(电量、负载、最大速度)。
核心算法:
A*算法:通过启发式函数(如曼哈顿距离、欧几里得距离)估计节点到终点的代价,优先扩展代价最小的节点,适用于静态环境的最短路径搜索。
Dijkstra算法:基于广度优先搜索,计算所有节点到起点的最短距离,适用于无权图(如栅格地图)的全局路径规划。
RRT*(快速扩展随机树):通过随机采样生成路径树,逐步逼近终点,适用于高维空间或复杂约束下的路径规划(如机械臂协同搬运)。
优化目标:
最短距离:减少AGV行驶时间,提升任务效率。
最低能耗:优先选择平缓路径,避免频繁加速/减速,延长电池寿命。
负载均衡:在多AGV场景中,均衡各AGV的任务量,避免局部拥堵。
输入数据:
实时感知数据(动态障碍物位置、速度)。
全局路径(作为参考轨迹)。
AGV实时状态(位置、速度、转向角)。
核心算法:
动态窗口法(DWA):在速度空间(v-ω平面)中采样多组速度组合,模拟AGV未来一段时间的轨迹,选择无碰撞且最接近全局路径的轨迹执行。
模型预测控制(MPC):建立AGV运动模型(如自行车模型),预测未来N步的状态,通过优化目标函数(如轨迹跟踪误差、避障距离)生成最优控制输入(速度、转向)。
人工势场法(APF):将环境建模为势场,目标点产生吸引力,障碍物产生排斥力,AGV沿合力方向行驶,实现实时避障。
避障策略:
紧急停止:当障碍物突然出现且无法避让时,AGV立即急停,避免碰撞。
绕行策略:根据障碍物大小和位置,选择左侧或右侧绕行,绕行后回归全局路径。
任务插队:若避障导致路径延长,系统重新评估任务优先级,必要时插队其他任务以保障时效性。
地图构建阶段:
AGV通过激光雷达/视觉传感器扫描环境,生成初始点云数据。
点云数据经滤波、配准、分割等处理,提取静态障碍物特征。
特征数据融合为高精度地图,并存储至中央服务器或本地存储器。
任务下发阶段:
中央控制系统接收任务请求(如“从A货架搬运货物至B分拣台”)。
系统查询高精度地图,确定起点、终点及关键路径节点。
路径规划阶段:
全局路径规划算法生成从起点到终点的初始路径。
局部路径规划算法结合实时感知数据,对初始路径进行动态调整(如避障、绕行)。
执行与反馈阶段:
AV沿规划路径行驶,通过编码器、IMU等传感器实时反馈位置信息。
若环境变化(如货架移位),系统更新地图并重新规划路径。
任务完成后,AGV返回充电区或等待下一任务。
当前挑战:
动态环境适应性:如何快速响应人员、其他AGV等动态障碍物的变化,避免路径规划滞后。
大规模场景扩展:在超大型仓库(如面积>10万平方米)中,如何高效构建与更新高精度地图。
多AGV协同冲突:如何避免多台AGV在狭窄通道或交叉路口的路径冲突。
未来趋势:
AI赋能路径规划:利用深度学习模型(如Transformer、GNN)直接生成最优路径,减少人工算法设计。
数字孪生与仿真:在虚拟环境中模拟AGV路径规划效果,提前优化地图与算法参数。
5G+边缘计算:通过5G低时延通信,将路径规划计算卸载至边缘服务器,提升实时性。